國家實驗室是以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導向,開展基礎研究、競爭前高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和具有我國特色和優勢的領域,依托國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建設若干隊伍強、水平高、學科綜合交叉的國家實驗室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等5個首批國家實驗室至2000年底,全部通過驗收。2000年-2003年,科學技術部陸續批準了5個國家實驗室的試點。隨后,又于2006年啟動10個第二批國家實驗室試點建設。截止到2016年底,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正式獲批成立外 ,其余14個試點的國家實驗室仍處于籌建狀態 。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組織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具備先進科研裝備的重要科技創新基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30多年的建設發展,已成為孕育重大原始創新、推動學科發展和解決國家戰略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重要力量。
我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由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三部分組成。
根據《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2025年實驗室經優化調整和新建,數量穩中有增,總量保持在700個左右。其中,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300個左右,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270個左右,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70個左右。
材料相關的國家實驗室
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作為我國第一個研究類國家實驗室試點單位,是以原“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疲勞與斷裂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固體原子像開放實驗室”為基礎組建,2001年6月28日正式掛牌運行,并于2004年5月12日通過了由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實驗室建設驗收。實驗室主管部門為中國科學院,主任盧柯院士,理事長葉恒強院士。
實驗室依托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由國家科學技術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資助,主要從事材料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研究領域涵蓋材料制備與加工、材料結構分析與表征、材料設計與計算模擬、材料性能評價與使役行為等,同時開展材料發展戰略和基礎數據研究等。現設有非平衡金屬材料、材料疲勞與斷裂、固體原子像、高性能陶瓷材料、先進炭材料、磁性材料與磁學、環境功能材料、工程合金、材料加工模擬、催化材料和功能薄膜與界面11個研究部,1個公共技術服務部以及材料發展戰略研究、材料基礎數據和材料失效分析3個中心。
實驗室在材料科學前沿研究方面,瞄準國際材料科學前沿重大科學難題,開展持續、系統研究。在納米孿晶、梯度納米材料、小角晶界納米層片結構、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科研成果,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持續引領該學科方向發展。特別是基于一系列原始創新并面向裝備制造業需求,自主研發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該技術通過對材料表層組織進行納米化處理和優化,可以實現關鍵鋼鐵材料及器件性能和使役壽命的顯著提高,經濟及社會效益顯著。目前該技術已在上海寶鋼、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北車集團沈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產業化及示范應用,僅在寶鋼即實現500萬元/年的經濟效益。此外,實驗室還在鐵電材料疇壁結構、材料疲勞與斷裂機制、碳材料控制與制備、磁性納米膠囊制備與磁性等方向上取得了系列代表國家最高水平、有顯著國際影響的原創性成果,確定了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
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是科技部2003年11月批準籌建的五個國家實驗室之一,依托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和中科院化學所。在稀土材料化學與應用、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高分子物理與化學(中科院化學所分室)、分子反應動力學(中科院化學所分室)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9個部門重點實驗室和2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基礎上整合組建。
實驗室研究方向涵蓋了化學科學或分子科學的大部分領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物質結構與轉化研究;(2)材料化學研究;(3)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4)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5)生命化學研究;(6)能源與環境研究。在建設初期設立九個研究部:(1)物質結構與分子動態學研究部;(2)合成與組裝化學研究部;(3)無機與稀土化學研究部;(4)高分子科學與材料研究部;(5)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部;(6)化學生物學研究部;(7)有機固體研究部;(8)分析與環境分子科學研究部;(9)能源與綠色化學研究部。
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
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學前沿探索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方面繼續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團隊,成為孕育我國科技將帥的搖籃。實驗室繼續堅持“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截至2016年底正在運行的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共254個,材料科學領域21個,占總數的8.3%。
材料領域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名單
實驗室名稱 | 依托單位 | 省份 |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理工大學 | 湖北 |
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吉林大學 | 吉林 |
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 華南理工大學 | 廣東 |
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南大學 | 湖南 |
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四川大學 | 四川 |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 | 上海 |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 | 甘肅 |
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山大學 | 廣東 |
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浙江大學 | 浙江 |
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理工大學 | 湖北 |
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 | 西安交通大學 | 陜西 |
金屬基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上海交通大學 | 上海 |
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山東大學 | 山東 |
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西北工業大學 | 陜西 |
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 | 東華大學 | 上海 |
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 |
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 | 清華大學 | 北京 |
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 | 上海 |
亞穩材料制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燕山大學 | 河北 |
有機無機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 |
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華南理工大學 | 廣東 |
省份 | 數量(個) | 省份 | 數量(個) |
上海 | 4 | 四川 | 1 |
北京 | 3 | 湖南 | 1 |
廣東 | 3 | 河北 | 1 |
陜西 | 2 | 甘肅 | 1 |
湖北 | 2 | 吉林 | 1 |
浙江 | 1 | 山東 | 1 |
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面向社會和行業未來發展的需求,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競爭前共性技術研究,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聚集和培養優秀人才,引領和帶動行業技術進步,是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和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2016年底正在運行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共177個,材料科學領域43個,占總數的24.3%。
材料領域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名單
實驗室名稱 | 依托單位 | 省份 |
半導體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 | 半導體照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 北京 |
超材料電磁調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 | 廣東 |
超硬材料磨具國家重點實驗室 | 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 | 河南 |
廢舊塑料資源高效開發及高質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廣東 |
氟氮化工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 | 陜西 |
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中國洛陽浮法玻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安徽 |
河南 | ||
鋼鐵工業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北京 |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江蘇 |
工業產品環境適應性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廣東 |
共伴生有色金屬資源加壓濕法冶金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云南冶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云南 |
固廢資源化利用與節能建材國家重點實驗室 | 北京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北京 |
海洋涂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山東 |
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鞍鋼集團公司 | 遼寧 |
含氟功能膜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山東華夏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 | 山東 |
含氟溫室氣體替代及控制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浙江 |
金屬多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 陜西 |
聚烯烴催化技術與高性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上海化工研究院 | 上海 |
寬禁帶半導體電力電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 江蘇 |
綠色化工與工業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上海 |
綠色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 北京 |
膜材料與膜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 |
汽車用鋼開發與應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 | 上海 |
生物源纖維制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 | 北京 |
特種表面保護材料及應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 | 湖北 |
特種玻璃國家重點實驗室 | 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 | 海南 |
特種電纜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上海電纜研究所 | 上海 |
特種功能防水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北京東方雨虹防水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 |
特種化學電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 貴州梅嶺電源有限公司 | 貴州 |
特種纖維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江蘇 |
稀貴金屬綜合利用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貴研鉑業股份有限公司 | 云南 |
稀土永磁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安徽 |
稀有金屬特種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西北稀有金屬材料研究院 | 寧夏 |
先進不銹鋼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 山西 |
先進鋼鐵流程及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鋼鐵研究總院 | 北京 |
先進耐火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河南 |
新型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與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 | 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廣東 |
新型功率半導體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 株洲中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 湖南 |
新型釬焊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鄭州機械研究所 | 河南 |
硬質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 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 | 湖南 |
有色金屬材料制備加工國家重點實驗室 |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 北京 |
軋輥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有限公司 | 河北 |
長壽命高溫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 | 四川 |
智能傳感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 北京 |
省份 | 數量(個) | 省份 | 數量(個) |
北京 | 9 | 貴州 | 1 |
廣東 | 4 | 海南 | 1 |
上海 | 4 | 河北 | 1 |
河南 | 3.5 | 湖北 | 1 |
江蘇 | 3 | 遼寧 | 1 |
湖南 | 2 | 寧夏 | 1 |
山東 | 2 | 山西 | 1 |
陜西 | 2 | 四川 | 1 |
云南 | 2 | 天津 | 1 |
安徽 | 1.5 | 浙江 | 1 |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自2013年起,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區域創新能力,加大地方對基礎研究投入,提升地方基礎研究水平,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科技部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通過創新機制、省部共建、以省為主的方式依托地方所屬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建設了一批開展具有區域特色應用基礎研究的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促進了中央政府和地方的科技資源有效集成,成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2016年底正在運行的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共21個,材料科學領域4個,占總數的19.05%。
材料領域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名稱 | 依托單位 | 省份 |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科技大學 | 湖北 |
省部共建有色金屬先進加工與再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蘭州理工大學 | 甘肅 |
省部共建高品質特殊鋼冶金與制備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上海大學 | 上海 |
省部共建分離膜與膜過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天津工業大學 | 天津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工程中心”)秉承加強科技與經濟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宗旨,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和戰略需求,不斷創新完善管理機制,大力培養集聚工程技術優秀創新人才,大力建設一流科研實驗條件,著力提升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能力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著力提升行業服務能力和開放共享能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有效發揮了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
截至2016年底正在運行的國家工程中心共360個,材料科學領域67個,占總數的18.6%。
材料領域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名單
中心名稱 | 依托單位 | 省份 |
國家合成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 | 北京市 |
國家有色金屬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 北京市 |
國家纖維增強模塑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玻璃鋼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北京市 |
國家磁性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 北京市 |
國家非晶微晶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市 |
國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 北京市 |
國家有色金屬新能源材料與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 北京市 |
國家皮革及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 | 北京市 |
國家樹脂基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哈爾濱玻璃鋼研究所 | 黑龍江省 |
國家非金屬礦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蘇州中材非金屬礦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江蘇省 |
國家玻璃纖維及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江蘇省 |
國家涂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江蘇省 |
國家液體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 | 浙江省 |
國家工業陶瓷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山東工業陶瓷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山東省 |
國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 | 河南省 |
國家反應注射成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 河南省 |
國家硅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 湖北省 |
國家儀表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重慶材料研究院 | 重慶市 |
國家碳一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四川省 |
國家受力結構工程塑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藍晨光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四川省 |
國家有機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藍晨光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四川省 |
國家炭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昊黑元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四川省 |
國家石油天然氣管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寶雞石油鋼管有限責任公司 | 陜西省 |
國家鉭、鈮特種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寧夏東方鉭業股份有限公司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國家工業水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天津市 |
國家氟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巨化集團公司 | 浙江省 |
國家特種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 | 安徽省 |
國家鎢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 | 福建省 |
國家銅冶煉及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江西銅業集團公司 | 江西省 |
國家聚氨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山東省 |
國家芳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煙臺泰和新材集團有限公司 | 山東省 |
國家炭/炭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湖南省 |
國家新型電子元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廣東省 |
國家復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貴州省材料技術創新基地 | 貴州省 |
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昆明貴金屬研究所 | 云南省 |
國家鎳鈷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甘肅省 |
國家半導體泵浦激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國科世紀激光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 北京市 |
國家羊絨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內蒙古鄂爾多斯羊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內蒙古自治區 |
國家毛紡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 | 江蘇省 |
國家金屬線材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江蘇法爾勝泓 集團有限公司 | 江蘇省 |
國家造紙化學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杭州市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浙江省 |
國家橡膠助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山東陽谷華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山東省 |
國家鋁合金壓力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山東南山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山東省 |
國家紡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山東如意科技集團 | 山東省 |
國家高壓超高壓電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 | 山東省 |
國家非織造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欣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海南省 |
國家絕緣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四川東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四川省 |
國家電子電路基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廣東省 |
國家稀散金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先導稀材股份有限公司 | 廣東省 |
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 | 北京市 |
國家阻燃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市 |
國家工業結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天津大學 | 天津市 |
國家染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東華大學 | 上海市 |
國家特種超細粉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蘇省 |
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南京工業大學 | 江蘇省 |
國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景德鎮陶瓷學院 | 江西省 |
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南昌大學 | 江西省 |
國家膠體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山東大學 | 山東省 |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重慶大學 | 重慶市 |
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省 |
國家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遼寧省 |
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遼寧省 |
國家光柵制造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吉林省 |
國家半導體照明應用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上海科學院 | 上海市 |
國家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 江蘇省 |
國家光電子晶體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福建省 |
國家鈦及稀有金屬粉末冶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 | 廣東省 |
省份 | 數量(個) | 省份 | 數量(個) |
北京 | 11 | 安徽 | 1 |
江蘇 | 8 | 甘肅 | 1 |
山東 | 8 | 貴州 | 1 |
四川 | 6 | 海南 | 1 |
廣東 | 4 | 黑龍江 | 1 |
浙江 | 3 | 湖北 | 1 |
福建 | 2 | 湖南 | 1 |
河南 | 2 | 吉林 | 1 |
江西 | 2 | 內蒙古 | 1 |
遼寧 | 2 | 寧夏 | 1 |
上海 | 2 | 陜西 | 1 |
天津 | 2 | 云南 | 1 |
重慶 | 2 |
|
塑道學苑通過不斷創新,努力成為火安全材料領域一站式服務品牌領導者。充分融合移動互聯新技術的優勢,堅持內容價值性導向的原則,致力于帶給行業人嶄新的知識學習體驗、專業的產品技術服務、全面的產業思維提升,讓更多業內人士專業知識儲備獲得提高,產品技術問題獲得解決,企業核心競爭力獲得提升。迄今,塑道學苑已推出內容傳播,交流培訓,材料檢測三大品牌服務。咨詢熱線:0512-62982691
更多信息請訪問塑道學苑官方網站:www.iay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