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環境保護部近期召開了環保部黨組(擴大)會議。會議聽取了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有關情況報告,并宣布2019年要謀劃接續開展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
事實上,自2015年12月對河北省督察試點以來至2017年底,環保部已經分四批對31個省(市、區)實現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全國覆蓋,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8萬余個,推動地方環保“老大難”問題納入整改共計1532項,近半得到解決。同時,768名省級及以上領導干部、677名廳級領導干部、689個省級部門和單位分別接受了談話問詢,各省(區、市)已針對性地出臺或修訂政策法規、制度標準等240多項,已開展或正在開展省級環境保護督察的省份已達26個。
基于以上,環保部表示2018年將組織開展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情況“回頭看”,并針對突出問題開展機動式、點穴式中央環保專項督察,2019年要謀劃接續開展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時間上有可能要持續3年之久。分析認為這將極大影響國內化工企業發展,或可導致國內化工原料和產品價格接續上漲。
以“散亂污”企業整治為例。對沒有手續,沒有治理設施,沒有達標排放的企業必實施“兩斷三清”,即斷水、斷電、清原料、清設備、清場地,而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的“組合拳”,也讓這些企業處于恐慌之中。增加治污設備,嚴格執行污染排放治理標準,這無疑將大幅增加生產成本,對于一些生產水平低下、環保設施配套不足、治理粗放的行業和中小企業來說,未來經營將面臨巨大的監管壓力。
我們以溴素及溴系阻燃劑生產企業為例。2017年全球阻燃劑市場預計為285萬噸,年增長率約10%,阻燃劑家族中溴系阻燃劑占比約為21%,中國溴系阻燃劑的年需求量約為15萬噸。而所有溴系阻燃劑最大的原材料就是溴素,全球范圍內溴素產能的80%由雅寶、科聚亞(朗盛收購)以及ICL承擔生產。國內生產溴素的廠家則主要集中在山東,這些廠家的管理相對較為陳舊粗放,通常難以達到最新環保政策要求的標準。
由于溴素屬于第8類危化物,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有毒化合物和致癌物,屬于環保督查重點“關照”對象,因此在2017年首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治中,山東地區受影響的溴素生產廠家就不在少數,僅7月份就有8家溴素廠家被關停,而8月份則至少有18家溴素廠家被要求停產整頓。下半年開始的關停、限產潮直接導致國內溴素產能大幅下降,加之遇上金九銀十的傳統市場備貨旺盛需求,短期內供需差異拉大,溴素價格一路高漲甚至一貨難求!
有數據顯示,2017年溴素價格整體呈現V字形上行趨勢,年初國內市場均價僅為28666.67元/噸,而年末國內市場均價為32500元/噸,價格整體上漲13.37%,同比去年上漲14.71%。
溴素的漲價,對下游溴系阻燃劑生產企業產生了直接影響,一些大廠家拿貨已經困難,一些小廠家則基本拿不到貨,盡管有極小部分廠家通過提前儲備庫存、國外進口補貨等方式應對,但國內溴系阻燃劑總體產能仍然下降,溴系阻燃劑庫存走低,價格也發生上漲。
通常,原材料上漲,中間廠家會承擔一部分,終端廠家會承擔大部分。仍以溴素為例。原料漲了10%,溴系阻燃劑通常會上漲5%-8%,中間廠家會向下游傳遞一部分。以此推斷,在溴系阻燃劑漲價的趨勢下,壓力會遞減轉至相應阻燃材料應用行業,但對下游企業最終的影響有多大則取決于原料漲價幅度和終端產品利潤空間等因素。
其實化工原料繼續上漲的原因除了環保督察因素外,還包括全球產能發展趨勢、原油基礎價格以及產品壁壘壟斷等因素。
在全球范圍內,不少國際企業在去產能化后,出現市場供應短缺局面,導致國內價格上漲,甚至不可抗力事件的發生也對此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而原油組織歐佩克會議承諾延長減產,則對原油市場供應面提供了利好支撐,原油預期價格繼續走高,推動部分化工產品原料2018年價格上漲已成為必然。另一方面,國內部分化工產品技術壁壘較高,生產企業偏少,導致需方主動權易手,容易發生被供方價格壟斷、聯合漲價的情況,例如在塑料行業,曾有多家企業聯合漲價PVC被處罰。
綜上而言,化工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國內環保督察的影響力是巨大且顯而易見的,值得國內廣大廠家引起足夠重視,唯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所以,新的一年,行業同仁們仍需要多留意市場需求變化,多進行信息行情交流,提前做好備貨生產和緊急應對計劃,才能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健立足,長遠發展!